close

21成品.jpg

這陣子小正咩迷上了一款手機遊戲,叫做"食物語",很有特色的一點是裡面的角色都以一道名菜當名字,然後你遊戲越打,裡面出現的菜譜就會越多。

小正咩遊戲裡的管家叫做"鍋包肉",小正咩問我鍋包肉是甚麼菜,我就耐心跟她解釋這是一道東北名菜,還簡單的把做法跟她說,然後小正咩就眼睛閃亮閃亮的跟我說:挖修ㄇㄟ佳鍋包肉。。。(我想要吃鍋包肉。。。)

材料:

主料

 

 

里肌肉

………

400 g

………

1/2

白胡椒粉

………

1/4

樹薯粉

………

5大匙

紹興酒

………

15 CC

糖醋汁

 

 

………

1/2

………

2大匙

白醋

………

2大匙

樹薯粉

………

1/2

配料

 

 

………

1

………

1

紅辣椒

………

1

做法:

1.先把鹽1/2匙,糖跟白醋各2大匙調勻成糖醋汁,里肌肉切成3毫米後的肉片,加鹽1/2匙,白胡椒粉1/4匙,紹興酒1瓶蓋(15 CC),醃製20分鐘。趁醃製的時候,把蔥白、薑跟紅辣椒切細絲泡水,蔥綠切成蔥花。

01鹽半匙白醋跟糖各2大匙調成糖醋汁.jpg

03里肌肉切三毫米厚.jpg

04鹽半匙白胡椒粉四分之一匙.jpg

紹興酒.jpg

02蔥絲薑絲辣椒絲泡水蔥綠切成蔥花.jpg

2.取一個大碗,5大匙樹薯粉加3大匙的水攪拌均勻,把醃好的肉放進粉漿中,然後儘量輕柔的把粉漿上到肉片上,均勻後起油鍋,油溫到140度的時候,肉片一片一片攤開來下鍋,炸約3分鐘之後,用漏勺把肉片撈起來瀝油。接著開大火把油溫拉高到180度,肉片回炸約30~1分鐘,這時候肉片變金黃色的時候,就可以撈起瀝油。

06五大匙樹薯粉加三大匙水調粉漿.jpg

08肉片放入粉漿中.jpg

09肉片不可以抓要用摟的來上漿.jpg

10用140度第一次油炸.jpg

11下鍋先不要動晃鍋子就好.jpg

12差不多三分鐘就可以瀝起來.jpg

13用180度回炸.jpg

14炸到金黃色就可以瀝起來.jpg

15先放在一旁瀝油.jpg

3.把炸油倒回油壺,鍋裡的底油加熱,倒入調好的糖醋汁,加入蔥絲、薑絲、紅辣椒絲,等糖醋汁滾的時候,用1/2匙的樹薯粉調成樹薯粉水來勾芡,芡汁好的時候,把炸好的肉片回鍋均勻翻炒就立馬起鍋,灑上蔥花,一道外脆內鮮的鍋包肉就完成了。

16鍋子留一點底油煮糖醋汁.jpg

17下蔥薑辣椒絲.jpg

18下樹薯粉水勾芡.jpg

19成品.jpg

[灑上蔥花就是紅綠相間的顏色]

20成品.jpg

鍋鏟小筆記

技術度 ★ ★ ★ ★ ☆

複雜度 ★ ★ ★ ☆ ☆

時間度 ★ ★ ★ ☆ ☆

1.肉片上粉漿的時候,不能用抓的,要有點像是把粉漿揉到肉片的縫隙中,用北京話這手法叫做""

2.本來是要照廚師長王剛的烹調方式,也絕大部分都學他的做法了,不過王剛用的是烏醋,我還是參照大部分的人做法,用白醋來調糖醋汁。

3.上好粉漿的肉片先別急著翻動,放著靜置持續加熱,頂多用晃鍋子的方式讓肉片不要沾在一起,不然粉漿會跟肉片分離。

4.粉漿要濃稠到用手抓起來會是像還沒調的油漆那種濃稠度,別擔心醬子太濃,肉片的水分會稀釋一點,調得太稀,還是一樣會讓粉漿跟肉片在炸的時候分開。

07粉漿要拉起來有絲狀.jpg

[這是濃稠度的呈現]

5.肉片有人有醃,有人沒醃,我想多點味道,就醃了一下。

6.鍋包肉要吃脆脆的外殼,所以下鍋裹芡汁要快,吃也要趁熱吃,不然軟了就沒那麼好的口感了。

7. 鍋包肉源自於山東,是由魯菜中的「焦炒裡脊(里肌)」轉變而來,所以不算是道地的東北菜。這道菜是在清光緒年間,哈爾濱道台府菜創始人鄭興文在擔任濱江道署首席廚師時,為了適應外國來賓口味,把焦炒里肌原本的鹹鮮口(醬油跟鹽調味),轉變成了酸甜口(白醋跟糖),這使得新口味的這道菜,成為哈爾濱菜首創的菜餚,鄭興文也依據這道菜餚的烹調手法,將其取名為「鍋爆肉」,後來可能是外賓的口音問題,菜名變成了現在通稱的「鍋包肉」。這道菜有個最大的特色,就是因為外殼的酥脆,咀嚼時還會聽到包裹著肉片的外殼脆裂的聲音。1911年清政府在瀋陽召開萬國鼠疫研究會,鄭興文擔任大會主廚,又是為了適應各國來賓的口味,將糖醋醬變更為番茄醬,又形成了遼寧風味的番茄醬鍋包肉。我這次煮的是哈爾濱風味的鍋包肉。

8.[2020.05.21補記]

今天看文章的時候,看到一段,說鍋包肉本來在哈爾濱推出的時候,本來是叫做"法式糖漿風情軟炸豬排",不過也找不到印證的文章,就記下來當作有趣的事情記著。

[延伸閱讀]

無錫子排

空心菜炒沙茶豬

蒜泥白肉

松阪肉拼盤

東坡肉

想閱讀更多有關"豬不是只有笨而已"的文章,請點這裡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鍋包肉 東北菜 糖醋汁
    全站熱搜

    white男人的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